本網站編輯部綜合整理
戰爭往往伴隨著通貨膨脹,甚至惡性通脹。如今俄烏衝突持續,並在更大範圍內重塑全球政治、經濟和市場,全球各地的人們發現,什麼都在漲價。
到處都在通脹,與戰爭的關係,主要體現在:俄烏兩國都是重要的商品出口國,制裁和禁運會進一步擾亂供應鏈,以及民用需求之外又疊加了一層軍事需求……
不少華爾街人士現在談論的是,戰爭會否改變全球央行的貨幣政策路徑,以美聯儲為首的全球央行,到底有多大意願(和能力)抑制通脹?
事實上,戰爭和通脹,一直在現代經濟史中緊密聯繫。從兩次世界大戰,到數不清的動盪、飢荒、革命與衝突,伴隨著人類自我毀滅的一大詛咒,就是惡性通脹。一戰戰敗後的德國,1917年俄國革命後的蘇聯,以及國共內戰時的中國,都曾見證“錢如廢紙”的尷尬。1960年代,越南戰爭相關支出和政府的“偉大社會”計劃,都令經濟出現過熱,美國通脹率已超7%。此後,美國在贖罪日戰爭中支持以色列的報復,眾多阿拉伯國家對美國實施石油禁運,引發石油危機,美國通脹率一度飆升至近13%。而在冷戰結束後,大規模戰事基本已不多見,但美國出兵伊拉克、阿富汗等國的行動,雖然比不上越南戰爭和中東危機的影響,但消費者依舊付出了不小代價。
如今,俄烏衝突又起,歷史再度重演。據一些俄羅斯經濟學家估計,隨著制裁措施導致盧布匯率瘋狂跳水,進出口運轉失靈,俄羅斯通脹率可能已經逼近30%。
歐美各國當然無法置身事外。俄烏衝突已經顯著加劇了能源短缺現象,引發歐盟通脹大幅上升。美國自然也受影響,但由於其對俄能源依賴較小,似乎尚能承受,儘管其國內油價在消費者的謾罵聲中持續上漲為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重度依賴,歐盟被迫考慮對其能源體系進行全面重組。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由於人口結構改變,多年來的廉價勞動力過剩,以及隨之而來的低物價和低工資將不復存在,使得世界經濟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學界甚至有人認為,高通脹將持續十年以上,遠超戰爭本身的影響。
這種關於人口結構變化如何推高通脹的理論,已經引起西方經濟學界的注意。有央行官員稱,如果這一論斷是正確的,那麼全球央行需要以更快的速度加息。
英國央行前官員Charles Goodhart也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低通脹,與其說是央行的成就,不如說是歸因於數以億計的中國廉價勞動力。這種前所未見的人口紅利,壓低了工資水平,以及發達國家的價格水平。
可如今,在發達經濟體勞動年齡人口萎縮的情況下,中國隨著一胎化政策效應及經濟發展,過去世界工廠的人口紅利也已不再,全球工資必然上漲,從而不可避免地推高價格。此外,民族主義和地緣政治對抗,將令企業帶頭“脫鉤”,基本都在本國生產和投資,這會進一步增加全球生產成本。有研究顯示,中國2001年加入WTO時,美國製造業的工資水平是中國的接近30倍,如今只有中國的4倍。
據海外財經媒體報導,在美國和歐洲央行的一些內部會議上,不少人已經討論過人口結構對於通脹的影響,認為其影響超過疫情與戰爭的觀點,不在少數。各國央行對於這種可能的推論,也給予了不小重視,特別將其與貨幣政策掛鉤起來。未來各國央行將難以在避免經濟陷入衰退的情況下抑制通脹,日子將會越來越難。這種人口結構性的變化,比戰爭的通脹影響可能還要可怕。
資料來源:綜合整理外媒報導